全屏背景
导航菜单
欢迎光临中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网
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全站搜索
搜索
最新文章
滚动新闻:
图片
当前位置
文章正文
周仲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疗效分析
作者:中国中医药报5版    发布于:2021-04-06 14:47:07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流行性出血热(简称出血热)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病情凶险,传变迅速,病理变化极其复杂,涉及全身多个脏器,病死率较高,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。根据本病发病特点、临床表现及流行性和传染性,认为其属于中医学温疫、疫疹、疫斑范畴。为此我们按照卫气营血,结合三焦和六经辨证原则,针对本病各个病期的特点,采用相应治法,研制了系列治疗方药。从1980年~1987年开始,在江苏省内6个省、市、县级医院,共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127例。

  一般资料

  病例选择:均为住院的出血热病人,其诊断、分期、早期定度及定型标准,见197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《流行性出血热》。

  性别:治疗组47例中,男性34例,女性13例。对照组37例中,男性27例,女性10例。

  年龄:治疗组年龄最大者67岁,最小15岁。对照组年龄最大者56岁,最小13岁。两组年龄均以20岁至50岁者为最多,治疗组34例,对照组27例,均占70%。P均>0.05。

  职业:治疗组农民42例,工人3例,干部1例,学生1例。对照组农民33例,工人2例,学生2例。

  入院病日:两组最早为第2病日,最迟为第8病日,以第3~5病日最多。治疗组38例,对照组30例,均占81%。

  早期定度:治疗组轻度6例,中度39例,重度2例。对照组轻度9例,中度27例,重度1例。

  入院时病情:治疗组发热期39例,发热、低血压两期重叠1例,发热、少尿两期重叠7例,对照组分别为30例,3例,4例。以上两组相比,入院时,病情基本相同,治疗组略重于对照组。

  治疗方法及方药

  全部病例均确诊为出血热的住院病人。

  治疗组:入院后即口服清气1号,成人100ml/次,4次/日,连用3~5天。持继高热,中毒症状明显者,加大剂量,改为每日6次。

  对照组:入院后即应用PHA10~20mg加入10%糖盐水250ml中静滴,连用3~5天,当出现凝血障碍或有出血倾向时,早期应用抗凝解聚的药物潘生丁、阿斯匹林等。

  两组基本治疗相同:丹参注射液15g,稀释后静滴,连用3天及补液等支持疗法;低血压体克期在扩容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的基础上,如血压仍不能逆转者加用升压3号或多巴胺,必要时加用阿拉明;少尿期两组均用泻下通瘀合剂,必要时加用速尿。

  治疗大法:清气泄热、凉营化瘀,以达到气营两清、化瘀解毒的目的。

  方药组成:清气1号由大青叶、金银花、生石膏、知母、大黄、升麻、鸭跖草等组成。

  该方以金银花、大青叶、生石膏、大黄为主药。大青叶: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,用于温毒发斑,时行热病。金银花:清热解毒,为温病初起热在上焦之要药。大黄:通便泻火,清热解毒,凉血化瘀。生石膏:清热除烦,药理研究有退热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。知母:清热泻火,滋阴润燥,药理研宄有显著的退热作用。鸭跖草:清热解毒,利尿。取升麻为佐使药,以清热解毒,透邪。同时据实验证明,大青叶、银花、鸭跖草、大黄等均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。

  疗效观察

  降温效果:两组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发热,治疗组40.1℃以上7例,39.1~40℃17例,38.1~39℃17例,37.5~38℃6例。对照组分别为7例,12例,15例,3例。治疗后,治疗组24小时内体温全部开始逐渐下降,但对照组有6例在24小时内体温未下降,反而上升0.1~1.2℃,最长48小时体温开始下降者1例,32小时开始下降者2例。体温复常平均时间,治疗组1.58天,对照组2.72天,有显著差异(P<0.05)。

  对病程演变的影响:入院时高热、低血压两期重叠者,治疗组1例,对照组3例。发热、少尿两期重叠者,治疗组7例,对照组4例。治疗后,治疗组没有1例发生低血压,5例发生少尿;对照组5例发生低血压,少尿14例,尿闭2例。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(P<0.01)。治疗组没有一例具有典型的五期经过,而对照组有5例(占13.5%)有五期经过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。以上说明清气1号为主治疗出血热发热期,可以越期而过,缩短病程。

  对肾脏的影响:两组入院时尿蛋白阴性者,治疗组5例,对照组1例;(++)以上,治疗组30例,对照组16例。治疗后尿蛋白转阴平均时间,治疗组7.3天,对照组10.6天,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(P<0.05)。入院时尿素氮大于30mg%者,治疗组13例,对照组15例。治疗后恢复正常平均时间,治疗组0.8天,对照组8.96天(P<0.05)。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。

  病死率:治疗组47例中无死亡。对照组37例中死亡1例,病死率占2.7%。

  毒副作用:口服清气1号,部分病例有恶心、呕吐反应,余无特殊不适。这可能与本病消化道症状有关。

  讨论

  根据出血热的临床表现,中医认为本病属于“温病”“温疫”“疫疹”等范畴。出血热是感受温疫热毒所致,其病理机制表现为卫气营血的传变,病理变化复杂,来势凶猛,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。发病初期:邪犯卫表,此期短暂,迅速传入气分,而且里热偏盛,若疫毒内及营血,以致气营、气血两燔,或因热毒炽盛,热入营分,而致热扰心神,甚至热盛动血,损伤血络,迫血妄行,形成血分证。本病的病理中心在气营,临床上的气分证及气营两燔为多见。这为我们制备具有清气解毒、凉营化瘀的清气1号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  根据临床观察,口服清气1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,体温复常的平均时间,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(P<0.05)。其降温特点是体温逐渐下降,并有少量出汗,自觉症状减轻,无反跳现象。因此,我们认为清气1号降温效果,是由于解毒作用,可能是早期抑制病毒,从而减轻了病毒对机体的损害。但必须早期应用清气1号,才能迅速控制其病理演变。

  从临床资料分析,治疗组47例中以气分证、气营两燔为多见,其占80.8%。因此,我们在出血热发热期运用具有清气解毒、凉营化瘀的清气1号,有较强的针对性。可以及时控制高热,阻断卫气营血病理过程的演变,中止病情发展,缩短病程,越期而过,故治疗组未见有五期经过。而对照组发生五期经过者5例,占13.5%。由此证明本病的病理中心在气营。出血热的气分证除高热、口渴、腹痛、腹胀、大便秘结、舌苔黄燥或黄厚症状外,还有本病的特殊表现,如皮肤黏膜出血点、瘀斑,面色潮红或醉酒貌、目赤等。提示在气分证阶段,邪热即已波及营分。部分病例虽以气分热盛为主,但邪热亦很快传入营分。因此,我们认为病到气分就可气营两清。早期治疗,有助于防止病邪进一步陷入营分。

  入院时少尿者治疗组7例,对照组4例。治疗后治疗组发生少尿12例,无尿闭;对照组分别为14例,2例。尿蛋白、尿素氮转阴及恢复正常平均时间,治疗组明显地短于对照组(P<0.05)。以上说明发热期应用清气1号,可以抑制病毒对肾脏的损害,减轻毛细血管中毒症状,增加肾血流量,有利于肾功能恢复。本方中除有清气解毒、凉营化瘀药物外,加用大黄,直下里热,可使邪毒从下而泄,药后每天大便3-4次,最多达6次。根据药物疗效分析,可加强回吸收作用,减轻肾间质水肿,减轻外渗现象,使大部分病例越过少尿期和多尿期。以上所述与“温病下不嫌早”的论点是一致的。

  在本病的病理过程中,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,部分病例有出血倾向,提示本病疫毒甚重,陷入营血,热毒炽盛,迫血妄行,可以引起出血,邪热入营,火热煎熬,又可导致血瘀,由于热郁血瘀与出血同时存在,因此,治疗原则宜凉血行血。在发热期应用具有清气解毒,凉营化瘀的清气1号,有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,防止多腔道出血,观察本组病例,药后治疗组没有1例发生多腔道出血,而对照组发生4例(P<0.05),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。

  根据文献报导,许多清热解毒的中药,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。观察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,提示具有清气泄热,凉营化瘀的清气1号,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,增加机体抗病能力,有助于机体的恢复。说明通过祛邪可以取得扶正的效果。(本文摘自《南京中医学院学报》1983年04期)

  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全屏背景
自定内容

友情链接:中国政府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 媒体合作: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 39健康网 搜狐健康 新浪健康 

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西街11号安格写字楼3层  邮编:100049 

电话:010-86221928 E-mail:zyccw2019@163.com
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ved  京ICP备20026696号-1 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可禁止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