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屏背景
导航菜单
欢迎光临中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网
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全站搜索
搜索
最新文章
滚动新闻:
图片
当前位置
文章正文
温清止泄汤
作者:    发布于:2020-11-20 11:27:39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张志明,男,1964年出生,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研究生导师,甘肃省名中医。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。曾获“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”“全国卫生系统玉树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先进个人”和“甘肃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”。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4项,出版专著1部,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。从事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30余年,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疑难、危重病症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,担任甘肃省中医药专家组组长。

  张志明,男,1964年出生,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研究生导师,甘肃省名中医。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。曾获“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”“全国卫生系统玉树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先进个人”和“甘肃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”。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、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4项,出版专著1部,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,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。从事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30余年,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疑难、危重病症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,担任甘肃省中医药专家组组长。

  组成:制附片3克(先煎),干姜3克,红参5克(先煎),酒大黄6克,槟榔9克,木香9克,白头翁15克,甘草6克。

  功能:健脾益气,振奋脾阳,清热化湿,行气导滞。用于急慢性结肠炎、溃疡性结肠炎、克隆恩病等辨证属脾阳不振、湿滞化热者。

  主治:脾阳不振、湿滞化热之泄泻。临床表现:疲乏纳差,大便溏泄,或饮食辛辣即腹痛泄泻,便有黏液泡沫,便后痛减,舌淡黯或伴舌尖红,苔薄黄或黄厚腻,脉沉细滑或兼弦兼数。

  用法:每日1剂,头煎30分钟,二煎40分钟,2次煎液混匀分3份,早中晚各服1份,饭后半小时服用。

  方解: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机升降之枢,主纳化水谷,若脾胃亏虚,清阳无以鼓舞,气机升降不利,以致受纳失职,运化无权,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湿滞肠腑而生泄泻。脾虚日久,必损肾阳,湿滞不化,难免生热,此时若单用温法,助湿生热,病必不除,若单用清法,伤中损阳,亦难痊愈,治当温清并举,温运不忘清化,清化又须通降。故方中用红参“大补元气、调荣养卫”为君药,以健脾益气。附子,辛甘大热,功可温肾助阳、补火暖土,《本草发挥》载“其用有三,去脏腑沉寒一也,补助阳气不足二也,温暖脾胃三也……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”;干姜辛热,温中助阳,与附子相须为用,温补脾肾,散寒除湿,共为臣药。木香、槟榔理气行滞;大黄苦寒,酒制可缓泻下之功,存其通降之性,因其气味辛香,又可行气止痛;白头翁苦寒清热、凉血解毒,善治胃肠湿热之症,此四者共为佐药,通因通用也。使以甘草甘缓和中、调和诸药。

  加减:脾虚气弱,疲乏便溏,加黄芪15克、炒白术15克、砂仁6克健脾益气;湿阻气滞腹胀,加苍术10克、乌药10克运脾化湿、行气消胀;湿热阻滞肠腑,饭后痛泻,泻下黏液,便后痛减,加秦皮15克、川楝子6克清热祛湿、理气止痛;脾阳不振,中气下陷,泄泻频繁,日久不愈,加重制附片为6克、红参为9克,减酒大黄为3克温阳健脾,再加葛根15克升阳举陷;脾肾阳虚,寒热错杂,饮食生冷辛辣均泻,加重制附片为6克、干姜为6克,加肉豆蔻6克,减酒大黄为3克温补脾肾、清热化湿;湿热动血,泻下黏液血便,加秦皮15克、地榆炭15克、槐花炭15克清热祛湿、凉血止血。(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鑫 颉志英 甘肃中医药大学 韩冰阁 整理)

  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全屏背景
自定内容

友情链接:中国政府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央国家机关举报网 媒体合作: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 39健康网 搜狐健康 新浪健康 

地址: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西街11号安格写字楼3层  邮编:100049 

电话:010-86221928 E-mail:zyccw2019@163.com

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ved  京ICP备20026696号-1 本网站内容版权所有未经可禁止转载